协同推进垃圾分类,障碍在哪里?

1863 2018-03-27

生活垃圾分类,好比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,必须各方尽力配合。政府、企业、社区、个人,各司其职——

首先是居民的事,每个人应承担起责任;其次,社区和物业要不断宣传、教育和监督,培养居民的分类意识;再次,街道、区、市要持续输入各种资源,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,并配套建立约束机制,社会协同就能运转起来。反之,新鲜劲一过,可能又退回原点。

新民晚报记着调查发现,上海的垃圾分类收运、后续处置等综合利用体系尚需健全,公共管理、跨区合作、监督引导等协同保障有待提升……社会协同推进垃圾分类,障碍在哪里?


老港码头上,垃圾集装箱装卸。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摄

分类收运

从互相指责到互相监督

现状

“干湿垃圾分好后,看到保洁人员混在一起收走了。”

“居民总是随手乱倒,怎么分开收运?”

在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常可看到扔垃圾的和收垃圾的相互指责的现象。垃圾分类从源头投放到收集、转运,再到末端处置,有数十公里“物理距离”;涉及居委、环卫、交通、环保等多部门。建立全程分类处置体系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上海已明确分类后的各类生活垃圾,必须实行分类收运。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、干垃圾和湿垃圾分别交由专门的收运企业和车辆负责。市废弃物管理处负责人告诉新民晚报记者,分类收运,意味着本来一车能运走的垃圾,要分多次运。全市垃圾物流运输系统需“重配”,高效分类收运是全社会协同的系统工程。

建议

做好全程分类,关键是各环节做好自己的事。即便在分得较好的扬波小区,前几年也出现过“前功尽弃”的状况——干、湿垃圾分好后被混装运走。居民不干了,向各级部门反映,查清是清运人员偷懒,想少跑一趟。严格规范后,“混运”绝迹。一位从事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说,如果更多人像扬波居民那样顶真,既自觉做好分类,又时时监督收运,分类工作将从互相指责走向互相监督。



上一篇:欠发达县城“以克论净”为时尚早
下一篇:没有了